一、政策背景
1. 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中,对开展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估有着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依法对民办学校实行督导,促进提高办学质量;组织或者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评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2. 新时期国家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有哪些新精神?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加强质量保障与评估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二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三是“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四是“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五是“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六是“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3. 什么是“五位一体”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
答:新时期确立的“五位一体”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是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
一是强调高校自我评估,强化高校的主体地位和质量意识。要求高校建立有效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并使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化、常态化;
二是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行高校教学质量的常态监测。通过建立高校、国家基础状态数据库,形成常态监控机制,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一些核心数据,加强对状态数据的分析,充分发挥状态数据库在学校自查、政府监控、社会监督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分类开展院校评估,引导高校合理定位,促进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院校评估分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两类,接受合格评估“通过”的学校,5年后进入审核评估。院校评估是政府委托评估机构组织的,带有必须性质的评估;
四是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一方面鼓励专门机构和行业用人部门对高校的专业进行评估,促进人才培养与职业准入资格制度相衔接;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提高我国高校的专业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五是鼓励开展国际评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聘请国际高水平专家对本校学科专业进行国际评估,同时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估机构合作,积极开展评估工作的国际交流,提高评估工作水平。
4. 国际上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有哪些?
答:国际上多数国家都建立了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概括起来有以下共同经验:从周期上看,大部分国家每5~8 年开展一次评估。
从内容上看,多数国家都是既开展学校评估,也开展专业认证及专业评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是评估的主要内容。
从模式上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认证模式,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结论一般为“通过”或“不通过”两种。二是选优模式,主要看被评估对象处于什么水平,结论一般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等几个等级。三是审核模式,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是否有自律机制。我国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就属于这种。但无论哪种模式,评估后专家组都要给出评估报告,促进学校自我改进。
从组织方式上看,可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政府主导型,二是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型,三是民间主导型。实行管、办、评相分离是多数国家评估的共同特点。
5. 教学评估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有什么作用?
答:本科教学评估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不仅能鉴定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诊断学校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并且能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促进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同时,教学评估还具有激励和督促作用,能够促进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及自我约束、自我监控机制。我国以往开展的教学评估实践已充分证明,学校通过评估,教学工作水平明显提升,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审核评估方案
6. 什么是审核评估?
答:《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 号)规定了“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其中审核评估是院校评估的一种模式。审核评估是由政府主导,针对2000 年以来参加过院校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开展的制度性评估。
审核评估不同于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属于认证模式评估,达到标准就通过。水平评估属于选优模式评估,主要是看被评估对象处于什么水平,重点是选“优”。审核评估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国家不设统一评估标准,结论不分等级,形成写实性审核报告。审核评估的重点是引导学校建立自律机制,强化自我改进,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7.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什么?
答: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坚持、两个突出、三个强化”。就是要在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这二十字方针基础上,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审核评估坚持以下五项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强调目标导向,重点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二是主体性原则。强调学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促进学校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质量保障能力;三是多样性原则。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根据国家和社会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合理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质量标准,形成办学特色。这一原则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的思想;四是发展性原则。强调过程改进和内涵提升,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注重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五是实证性原则。强调依据事实做出审核判断,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引导,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以上原则贯穿于审核评估方案的内容中,贯穿于专家组的评审过程中,也贯穿于学校的自评自建过程中。
8. 审核评估的理念是什么?
答:审核评估强调“对国家负责,为学校服务”的理念。之所以强调“对国家负责”,是因为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因此通过审核评估,促进高等学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国家的需要。
国家开展教学评估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审核评估是否有利于学校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是衡量评估工作实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是办学的主体,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审核评估倡导评估专家与学校平等交流、相互合作,共同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献计献策,体现“为学校服务”是的重要理念。
审核评估还强调“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高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评估只是外在的促进因素,目的是促进高校增强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才是落脚点。因此审核评估应充分尊重高校办学的多样性与自主性,从实际出发进行评价。在审核评估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是因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审核评估方案的内容充分关注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估的真正受益者。
9. 审核评估的对象及条件是什么?
答:审核评估对象包括两部分高校:一是参加2003‐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合格”及以上结论的高校;二是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得“通过”结论的新建本科院校,5 年后须参加审核评估。
参加审核评估的学校应达到两个条件: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应达到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 号)规定的合格标准。二是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须达到《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10]567 号)规定的相应标准,即2012 年原则上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 元。
设定这些门槛条件的目的一方面是促进高校为保障和提高质量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学评估不仅评学校,也评政府和学校举办方的职责是否落实。
10. 审核评估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答:“审核评估范围”是围绕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所设计的审核内容,由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为审核项目,共有“6+1”项内容,分别是定位与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在这六项之外,还另加了一个特色或自选项目。第二部分内容为审核要素,把六大审核项目划分为24 个要素。第三部分为审核要点,把审核要素的核心内容体现在63 个审核要点上(以上内容见附件)。
11. 如何理解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之间的关系?
答:首先,项目、要素、要点三者之间是一个整体,这些都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所应该涉及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其次,项目包含要素,要素包含要点,但是要素和要点不仅包含方案中涉及的这些内容,还可以增加。也即下一级(要素和要点)是上一级的必要内容,但不是充分内容。
第三,各个项目和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例如,“教学中心地位”这一要素,一定会在后续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中具体体现。因此,在学校自评自建和专家考察时,除了重点考虑本身项目、要素、要点外,还要考虑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
审核项目、要素、要点这种关系,决定了对审核评估范围进行考察应该从上而下进行,考察时可以结合每所学校具体情况,对要素或要点进行添加或调整。而水平和合格评估则是自下而上进行考察,也就是下级各项指标达标了,上一级指标自然达标,逐级推演最终得出评估结论。这也是为什么叫审核评估范围,而不叫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因。
12. 什么是审核评估的特色或自选项目?
答:在审核范围的六个项目之外,增加了一个特色或自选项目。这一项目的设立体现了审核评估的开放性,体现了审核评估充分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学校可以在定位与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这六个项目之外,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自行选择(也可以不选)特色鲜明的项目或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中成效显著的项目,作为补充审核的内容。例如,某所大学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成果。这一自选项目反映出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特色和自选项目应该详细说明学校是怎么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效果怎么样,今后怎么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等。
13. 如何理解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
答:为方便学校开展自我评估和专家进校考察评估,根据审核评估范围的三部分内容,对应拟定了111 个引导性问题供学校和专家工作中参考。例如,在“教学中心地位”这一要素中列出了4 个引导性问题:(1)学校在制度和措施等方面如何保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2)学校领导是如何重视教学的?(3)学校各职能部门是如何服务教学的?(4)学校在保证教学中心地位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引导性问题本身不构成单独的审核评估内容,不能取代审核要点,它是示范和非限定性的,是为了帮助学校做好自评工作和专家深度考察而设置的。而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同一要素可选择不同的引导性问题。
引导性问题既包括定性内容,也包括定量数据,数据应该是近三年的。
14. 审核评估的重点是什么?
答:审核评估涵盖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重点是对学校教学工作“五个度”进行审核。一是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二是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三是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四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五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以上这几个方面涵盖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输入输出过程。专家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审核,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质量做出全面的判断。
15. 如何评判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答: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缺乏培养目标或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教学活动便缺少针对性,无的放矢,难以取得成效。
从培养目标出发,经过若干教育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一个培养过程。结果与培养目标的重叠面大,说明结果与目标达成度高。重叠面小或不能重叠,则说明培养目标不切合实际,或者教育教学活动没有到位,达成度就很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等方面,更主要反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要高度重视这些教学环节,才能保证培养质量。
16. 如何理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答: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为经济建设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例如学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高等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合理定位,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7. 如何理解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答: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的、显性或隐性的、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教师和教学资源通常包括教师队伍,教室、实验室、体育场馆等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经费,教材,教学仪器设备等。
教师和教学资源是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国家有基本的要求,例如,生师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研究生学历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等,这些指标是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
师德、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是教师质量的体现。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拥有高质量的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高,反之则低。
18. 如何理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由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监控、信息收集、反馈调节等若干部分组成。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依据国家高等教育相关质量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建立学校自身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学校应该依据这些质量标准,开展教学工作。学校应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开展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学校要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充分发挥教学状态数据对教学工作的常态监控作用,并结合自评工作,按年度形成并发布教学质量报告。学校应通过自我评估、督导检查、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控收集相关教学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调节、改进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9. 如何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答: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尺度。学校应建立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机制,定期了解用人部门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反映,并根据反馈信息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方法等进行调整及改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现者和评价者。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及其服务工作的质量,归根到底表现为学生的素质是否得以提高,学习需要是否得以满足。学生的评价、赞誉与满意度,是学校工作质量的内在标准。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定期了解学生对教学、管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满意度。
20. 学校应准备哪些评建工作材料?
答:学校评建工作材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档案、支撑材料和专家评估案头材料。
教学档案是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材料,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见证”。例如试卷及试卷分析、毕业论文及成绩汇总、学校开展自我评估形成的材料等。评估时无需对教学档案做特定的整理,应保持其原始性,并存放于制度规定的地方。
支撑材料是为自评报告提供支撑作用的材料,目的是为自身所说、所做的提供证明,带有评估的“时效性”。支撑材料应客观、真实,要少而精。
案头材料是为方便专家进校考察工作而做的引导性材料。它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学校各类职能部门、教学机构和实训基地等的目录及所在位置,如学校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单位等。另一类是学校教学活动安排和人员目录,如校历、当周课程表、教师名单、学生名单、毕业论文和试卷清单目录、人才培养方案等。案头材料应以准确、合理、方便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