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创新是出路,更是底气

发布者:文化与传播学院发布时间:2021-11-11浏览次数:731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研究生遍地,不考研不行。”“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些关于本科毕业生毕业发展规划的消息一直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留在黄山 创业筑梦》是我和卜展飞、赵鸿三人合作完成的,也是我们第一次正式采访社会工作人员。在采访创业者时,他们身上总有种独特的气质,让我们不自觉的产生敬意。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创业之路无异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你可以选择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独木桥。

创业,不同于学生时代的小打小闹,只要开始,便要全身心投入其中。无论是与张桥、沈聪的交流,还是与刘杰和章泽亮的讨论,在谈及为何创业时,他们的回答是一致的:兴趣使然,责任在肩。

市场永远是创业者的战场,不同于大城市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黄山的很多行业都存在着的供需不平衡,甚至是没有供给的情况。在采访创业者时,他们大多都提到了这个问题,这也是他们选择留在黄山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沈聪打造了黄山区唯一一个定位于少儿体适能的综合运动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黄山的体育氛围浓厚,经常承办体育赛事,但却很少有人关注到少儿群体的体育培养。事实上,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市场等待挖掘。”

此次采访的创业者,都是来自黄山学院各届的毕业生。采访中,他们聊到更多的并不是创业中的困难,而是遇到困难时母校母院,还有政府政策支持。

受访者之一的刘杰,对此深有感触。在他创业之初,缺地、缺钱、缺人,可以说那是他就是光杆司令。缺地,在母校政策的支持下,他的工作室作为文化与传播学院应用型人才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引进校园内,解决了无地办公的窘境。缺钱,他通过大学生创业补贴政策,申请了十五万元的无息贷款。缺人,通过招聘,在母校招到大量专业对口的实习生。

2020年是不太完美的一年,很多创业者都面对创业初期与疫情停滞双重打击。怎么才能自救?我们的出路在那?这是他们共同思考的问题。所幸,他们坚持下来了,改革旧规划,谋求新出路。

收集信息,实地采访,了解历程,挖掘成长。从刚拿到选题的茫然无措,到采写过程中的启发惊叹,再到成稿的反复修改,在贾芳芳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一步一步的走进这些创业者,了解他们的想法,体味创业的艰辛,感受黄山所踊跃的巨大潜力和无尽活力。

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再发生着新闻,作为一名新闻人,发掘出社会事件背后的意义很难,想要抓住亮点做一篇好新闻更难。不断提升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或许才是解决问题,打破困境的唯一方法。

                             (撰稿:储晓凤、卜展飞、赵鸿;审核:吕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