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桃李】以青春赴使命 用笔墨传心声 ——记扎根西藏那曲的优秀校友李超

发布者:文化与传播学院发布时间:2025-11-27浏览次数:11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那曲,羌塘草原的风雪见证着坚守,雪域高原的阳光映照着担当。文化与传播学院2017届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生李超,以共产党员的赤诚、青年奋斗者的热忱,放弃优渥机遇,扎根边疆基层,在行政履职与文学创作的双重赛道上步履不停,用青春与汗水诠释着新时代青年“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深刻内涵,成为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边疆的鲜活典范。

 

初心如磐:弃优择艰,奔赴雪域践使命

  2017年盛夏,刚从文化与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的李超,带着“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品学兼优毕业生”的荣誉,站在了人生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彼时,多个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向他抛来橄榄枝,拉萨市的人才引进政策也为他敞开大门,但当得知西藏那曲地区亟需青年人才支援建设时,这位潍坊籍的共产党员毅然作出抉择——奔赴条件更为艰苦、海拔更高的那曲,入职那曲市广播电视台,用实际行动履行党员义务。


2017年初到西藏时的李超


  那曲,地处西藏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气候恶劣、环境艰苦,初到者往往要承受强烈的高原反应。2017年8月24日,李超抵达那曲的首日,便遭遇心慌气短、头痛乏力等高原反应症状。但他丝毫未顾及休整调理,毅然跟随摄制组深入比如县、聂荣县开展新闻采访工作,用脚步丈量边疆大地,用真心倾听群众心声。“与其躺着消耗生命,不如苦干燃烧青春”,这是李超的人生信条,更是他扎根边疆的行动指南。


参加那曲羌塘恰青格萨尔赛马艺术节拍摄工作

 

实干为要:深耕履职,党建业务双出彩

  在那曲工作的八年间,李超始终秉持“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用实干为边疆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注入活力。作为党务工作者,他深知党建是引领工作的“红色引擎”,在完善制度、创新载体上狠下功夫,让党建工作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策划“赞美丰碑·歌咏会”“学习强国线上知识竞赛”“红色影片展播”等特色活动,设立“党员模范示范岗”“优秀党小组流动红旗”,让党员干部在比学赶超中锤炼党性、提升能力。在他的助力下,那曲广播电视台于2020年10月获评“全市党建示范基地”,党建工作多次获得市委、市政府好评。



  扎根基层的日子里,李超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他深入那曲11个县(区)30多个乡镇,了解基层实际、挖掘鲜活素材,累计撰写各类工作文稿30多万字,合作拍摄的视频作品登上央视《还看今朝·西藏篇》,让更多人了解那曲、关注边疆。


 

笔墨传情:以文为桥,书写边疆新故事

  作为青年作家,李超从未放下手中的笔,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始终深耕文学创作,以文字为桥,连接边疆与外界,书写雪域高原的发展与变迁。在西藏期间,先后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小说学会、中国散文学会。累计完成文学创作20多万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在全国各地的文学、理论征文赛事中,荣获各类奖项30余项,用笔墨记录边疆的风土人情、发展成就与基层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

  他的文学创作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出版专著《奔赴山和海》,参与编写《诗词今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版、初中版、大学版)等多部教材,部分作品被译成英、德、日等多种语言,入选第九届世界诗歌大会,还被哥斯达黎加现代文学学会授予“文学贡献奖”,让边疆文学走向国际舞台。他的作品集被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等收藏,成为记录边疆发展的珍贵文献,也让更多人通过文字感受到雪域高原的独特魅力与奋斗力量。


作品被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收藏

 

荣誉加身:初心不改,青春绽放新光彩

  多年的坚守与付出,换来了累累硕果。李超先后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表彰,荣获“西藏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羌塘文学艺术奖奋进奖”等省市及以上荣誉20余项,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事业单位工作者”,获个人嘉奖2次、个人记功1次。他的事迹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成为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奉献边疆的榜样。



  从黄山脚下的追梦少年,到雪域高原的奋斗者,身为那曲市融媒体中心办公室主任、那曲市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的李超继续用青春诠释奉献,用实干书写担当。作为黄山学院的优秀校友,他始终牢记母校教诲,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不懈的追求,在羌塘草原上绽放青春光彩;作为共产党员,他践行初心使命,把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新时代青年“该如何选择人生、该如何实现价值”的时代命题。


(撰稿:文语;图片:李超提供;审核:郑静)